公元1122年6月24日,正值宋宣和四年、辽保大二年、金天辅六年、北辽建福元年,这一天对历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。此时,北辽的宣宗天锡帝耶律淳在病重数日之后,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。他的去世迅速在朝廷内外掀起了一阵政治风波。耶律淳临终前的遗愿是将后事托付给汉人李处温,但在势力愈加庞大的耶律大石与萧干掌控下,这一遗愿被迅速否决,他们决定支持耶律淳的妻子萧普贤临朝称制,不久后更是宣布改元为德兴,开始采取激烈措施,清除李处温及其一派,进行大规模的汉人势力清洗。
随着朝廷内部纷争加剧,燕京一带民众的情绪变得愈发紧张,各种谣言开始流传。例如,坊间开始流传李处温曾企图与常胜军的统帅郭药师合谋,通过萧太后的帮助来策划与宋朝的联盟,意图将辽土归于宋朝。这一消息在李处温被处决后并未平息,反而让他所依赖的军事力量郭药师在暗中感到越来越不安。同时,易州的高凤担心局势日益危急,内心充满了恐惧,他明白在这个敌对的朝廷中,汉人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。于是,他决定派遣亲信与宋朝的宣抚司建立联系,密谋于九月二十日联合发起起义,计划在易州进行大规模的屠杀,以此来寻求归降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72%宋朝的宣抚司首领童贯迅速对此做出回应,派遣下属刘光世于九月十七日向高凤回信,表示愿意支持他,并约定在二十日与他会合。然而,事态的发展却充满了意外。在按计划进入易州时,刘光世意外遭遇辽军,因他误将辽军当作等待接应的降军,结果毫无防备之下遭到突袭。在交战期间,易州城里的民众误以为宋军已经进驻,随即展开了对城内契丹人的屠杀,以示他们对宋军的支持。但随著宋军撤退,城内的高凤与亲信们却感到茫然,他们不得不关闭城门以保全自身安全。
与此同时,打败宋军的辽军在获悉易州的叛乱后,误以为宋军故意诈败,未作追击,急匆匆地北返。这个消息传回燕京,引发了关于涿州的更多传言,郭药师被传闻即将投降宋朝,尽管这并没有事实依据,但与易州的叛乱消息交织后,使得燕京对郭药师的信任度急剧下降,双方的关系愈加紧张,互相戒备的气氛日渐浓厚。
曾对郭药师恩重如山的萧干,为缓解愈演愈烈的局势,决定亲自前往涿州探查情况。然而,这一举动没有有效地平息双方的矛盾,反而激化了涿州的形势,郭药师与常胜军的将领们开始将此视作清算的信号,考虑向宋朝投降。到九月二十三日,郭药师设宴款待萧干,并劝说他投降。然而,萧干意识到大势已去,他装作愤怒,声称自己曾力荐郭药师得此职位,无法违逆朝廷的命令,随后迅速撤离,召集亲信逃出了涿州。
萧干能够顺利返回燕京,显然是因为郭药师顾及旧情,没有加害于他。随着萧干的离开,郭药师毫不犹豫地捉拿了监军萧余庆,并带领涿州的兵员与民众一同归降宋朝。此时,萧太后得知涿州与易州相继归降,心中充满了恐慌。她深知政权已岌岌可危,若不及时采取措施,北辽的前景将堪忧,因此在九月二十七日,紧急派遣使者向宋金两国表示称臣。
到了九月二十九日,杨可世与刘光世带领大军进入易州,受到了全城军民热烈的欢迎。十月初一,郭药师与常胜军一同前往易州,与刘延庆的军队顺利会合。宋朝的指挥官童贯任命郭药师为恩州观察使,并决定暂时驻扎雄州,以巩固双方的关系和统治。
发布于:天津市